你的位置:腾迅体育主题曲 > 新闻动态 > 1991年,张学良罕见评价杨虎城:始终没有明白蒋介石为何杀他
新闻动态
1991年,张学良罕见评价杨虎城:始终没有明白蒋介石为何杀他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56    点击次数:75

1936年12月11日晚,蒋介石在西安华清池设宴招待张学良和杨虎城。随蒋介石一同到西安的陈诚、蒋鼎文等一批国民政府高官也都参加了这次晚宴。

这次聚会虽不像鸿门宴那样剑拔弩张,但也是借酒局办大事。饭桌上,蒋介石直接宣布免去张学良西北剿共总司令的职务,改由蒋鼎文接替。同时,他还任命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总指挥,这样一来,杨虎城就成了卫立煌的下属。

老蒋严厉批评了张学良和杨虎城在打击共产党方面的不足,并明确表示中央军很快就会开赴西北,亲自接手剿共任务。

宴会刚散场,张学良和杨虎城就急忙叫来了自己手下的主要将领,向他们传达了要采取"武力劝谏"行动的消息。

【张、杨两人的分歧】

事件爆发后,南京政府在处理方式上产生了分歧,形成了主张和平谈判与支持武力解决的两派势力。

蒋介石的亲信们大多支持和平谈判的方式,他们认为应该通过对话来化解矛盾,避免激怒张学良和杨虎城,同时确保蒋介石的安全不受威胁。

何应钦等人领导的讨伐派把这次事变当成一个夺权的好机会。他们表面上喊着要马上出兵讨伐张学良和杨虎城,实际上打的算盘是借张、杨之手除掉蒋介石,自己好趁机上位。

西安这边,抓住蒋介石后,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人的想法开始有了不同。

张学良一开始就没打算要蒋介石的命,他的目的只是用武力逼蒋改变主意。

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张学良或许是唯一一个真正为了实现兵谏目的而采取实际行动的人。在扣押蒋介石之后,张学良曾极力劝说杨虎城与他一同去见蒋介石,试图说服蒋介石接受他们的观点。

杨虎城没接受张学良的建议。12月13日晚上,他把十七路军的将领们叫到一起,商量怎么处理蒋介石的事情。

17路军的领导层普遍认为,应该趁此机会除掉蒋介石,否则放他回去,肯定会找17路军算账。与其这样,不如先解决掉蒋介石,然后再和其他力量一起商量怎么联合起来打日本。

不过也有一些人觉得,老蒋在咱们国内说话还是有点分量的,要是他能点头答应不再打内战,和咱们一起对付日本鬼子,那倒也不一定非得取他性命。

起初,杨虎城站在多数人一边,主张处决蒋介石。在与张学良讨论时,他几次提出这个想法,但张学良始终不同意,并劝阻了他。

在内外压力下,杨虎城不得不放弃刺杀蒋介石的计划,转而寻求通过谈判来化解危机。这一转变正好与南京主和派的想法不谋而合,于是双方迅速展开接触,就如何释放蒋介石展开磋商。

经过一番周折,蒋介石最终接受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人提出的六点抗日联合主张。

12月25日,张学良准备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,当天晚上,他跟杨虎城商量这件事,结果杨虎城坚决不同意这个计划。

老蒋在谈判时口头上答应了六项条件,但死活不肯在协议上签字,只肯拍胸脯说“我以个人名誉作保”,态度强硬得很,摆出一副“有本事你就弄死我”的架势。他大概是摸准了张、杨二人没打算要他的命。

杨虎城对这次谈判的结局始终心存不满,眼下张学良却提议要亲自陪同蒋介石返回南京,这一举动令杨虎城觉得难以认同。

那天晚上,张学良和杨虎城因为一件事闹得很不愉快。多年后,张学良回想起来,提到在送蒋介石离开陕西这件事上,他和杨虎城争执得非常激烈,几乎到了要翻脸的地步。

张学良决定亲自陪蒋介石坐飞机从西安到洛阳。结果正如大家预料的那样,一旦离开自己部队的保护,张学良就被蒋介石父子软禁起来,这一关就是整整54年。

不少人觉得张学良太过天真,主动送上门,结果被软禁了大半辈子。然而,张学良这一举动恰恰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。

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回去有两个好处,一来多少给老蒋留了面子,让"一致抗日"显得是他自己拿的主意,二来也防止那些亲日的人说老蒋是被逼的,借机反对抗日主张。

张学良这么做,实际上也是在向蒋介石传达自己的态度,让两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有所缓解。

西安事变顺利平息后,张学良和杨虎城只有两条路可选:要么远走他乡,要么接受处理。而张学良采取的做法,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。

张学良和蒋介石的私交本来就更深,而杨虎城和蒋的关系相对疏远,所以张学良的做法不一定能直接套用在杨虎城身上。

张学良在事件平息后另有安排,而杨虎城则决定留在自己的核心部队中。这是否意味着杨虎城的处境比张学良更有利呢?

西安事变结束后的杨虎城

杨虎城的下场并不如人们所愿,他的命运比张学良更为悲惨,实在令人痛心。

1937年1月,蒋介石刚回南京没多久,南京政府就决定对杨虎城进行撤职但保留职位,没过多久,他们更是直接解散了杨虎城领导的国民军第17路军。

杨虎城虽然表面上掌控着西安,手握军政大权,但实际上他的力量在众多军阀中显得十分薄弱,根本无法与中央军匹敌。正因如此,他的部队并没能真正成为他的后盾,保护他的安全。

1937年6月,蒋介石强迫杨虎城前往欧洲“考察”,名义上是让他去学习,实际上就是把他赶出了中国。

杨虎城在欧洲旅行时,突然得知国内发生了七七事变。他身在法国,一听到这个消息,立刻心急如焚,恨不得马上回国,投身前线与侵略者拼个你死我活。

杨虎城原本觉得回国抗日是正义之举,蒋介石应该不会阻拦。然而,蒋介石却极力反对他回国,想尽办法阻止。最终,杨虎城在苏联的支持下,才得以顺利回到国内。

1937年11月,杨虎城坐船到了香港,刚下船就收到蒋介石的电报,让他赶紧去武汉。

那时候国民党军队在前线节节败退,政府机关已经搬到武汉去了,杨虎城没多考虑,就直接启程去了武汉。

可到了武汉,迎接他的并非蒋介石本人,而是特务首领戴笠。戴笠转告他,蒋介石正在南昌等候。

杨虎城依旧没意识到问题,他以为蒋介石四处奔波是为了指挥全局,因此又跟随戴笠去了南昌。

戴笠把杨虎城领到了南昌百花洲熊式辉的私宅,房子周围有特工来回走动,还有宪兵把守,这时杨虎城才明白自己上了蒋介石的当。

1937年12月,南京被日军攻占,蒋介石从南昌撤往重庆。心怀怨恨的蒋介石没忘记张学良和杨虎城,他让戴笠把两人押送到贵州囚禁起来。

杨虎城和另一人被分别监禁,杨虎城被押送到贵州息烽县的阳朗坝关押点,这个地方后来成了军统的息烽监狱。

蒋介石严令戴笠,务必确保杨虎城无法逃脱或被营救。戴笠立即行动,杨虎城在看守所短暂停留后,便被转移到了距离息烽县十几里远的一个山洞里。

军统特地为关押杨虎城及其家人,在此处建造了两间木质结构的房屋。

确实,不只是杨虎城失去了自由,他的妻子和孩子也一起被限制了行动。虽然杨虎城表面上没有被关进牢房,但实际上和坐牢没什么两样。他被隔离在山上,房子外面有军统的特务严密监视,生活条件极其艰苦,甚至连换一件新棉衣都成了难题。

熬过了漫长的八年,到了1945年,杨虎城在玄天洞得知了日本投降的喜讯。正如古诗所写“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”,尽管他没能亲自参与战斗,但听到胜利的消息时,杨虎城依然激动得泪流满面。

杨虎城当时还抱着一丝希望,觉得蒋介石可能会放了他,毕竟战争都结束了,情况也变了。

1946年,军统方面告诉杨虎城要把他转移到重庆。杨虎城觉得这次去重庆就能见到蒋介石,之前的矛盾也能就此化解。

出乎意料的是,他直接被带到了歌乐山脚下的“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”。

到了这一步,杨虎城终于明白,自己这辈子剩下的日子,恐怕都得在被人监视甚至囚禁中度过。他想要重获自由的梦想,已经彻底化为泡影。

1947年,杨虎城的夫人谢保桢在牢狱中悲愤而终,这让他再次遭受沉重打击,健康状况也日渐恶化。

1949年8月,随着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,蒋介石计划撤离大陆。在此期间,他下令对关押的政治犯进行大规模杀害。毛人凤接到蒋介石的密令,要求他暗中处决杨虎城。

保密局的特工计划在重庆城外的松林坡对杨虎城一家采取行动。实际上,杨虎城表面上是被软禁,并非完全受保密局控制,想去哪儿就去哪儿。于是,特务们编了个谎话,骗他说要去松林坡坐飞机前往台湾。

深夜十一点刚过,杨虎城带着二儿子杨拯中、不到十岁的小女儿、秘书宋琦云一家子,还有副官周继明和一位保姆,在保密局人员的押送下坐车到了戴公祠。保密局的人哄他们说,今晚就在这儿过夜。

事实上,特工们已经接到了马上行动的通知。

杨虎城和他的儿子杨拯中被特务们押着,朝安排他们住的房间走去。一路上,那些特务个个神情紧绷,如临大敌,警惕地环顾四周。

毛人凤觉得杨虎城在国内挺有名气,为了不引起太多注意、减少麻烦,他命令特务们行动时不准用枪。

于是,特务们打算用刀来结果杨虎城他们的性命。这让平时用枪的保密局特务们心里有点打鼓,担心杨家会拼命抵抗。

杨虎城当时身体很差,特务们的主要监视目标是他十七岁的儿子杨拯中。

两个引路的特务先走进了房间,却没有开灯,杨虎城觉得有点不对劲,但完全没料到即将大祸临头。

杨虎城和儿子一前一后走进漆黑的房间,杨虎城刚想让特务开灯,突然听到儿子大喊一声:“爸爸!”

杨虎城猛地转身,眼前的情景让他心如刀绞。

杨拯中刚转身,两名特务就迅速出手,锋利的刀刃直接刺穿了他的胸膛。他惨叫一声,随即重重摔倒在地。

杨虎城还没来得及从眼前的变故中回过神来,特务的刀已经刺进了他的身体……最终,杨虎城和他的儿子惨遭杀害。

秘书宋琦云一家四口下车后,被诱骗进了一间警卫室。在那里,特务们用刀子对他们下了毒手,一家人都没能幸免。

周继明副官、杨虎城的小女儿和保姆,三人全都被杀,没有一个人活下来。

特务们为了不让人认出杨虎城,专门用强酸把他的脸腐蚀得面目全非,接着偷偷把他埋在了戴公祠的花园角落里。

【张学良对杨虎城的评价】

张学良听到杨虎城去世的消息,心里非常难过。不过他自己也正被关押着,除了在心里默默怀念这位老朋友,别的什么都做不了。

1991年,张学良重获自由后首次接受记者访问。在访谈中,记者向他询问了对杨虎城及其遇害事件的看法。

年过九十的张学良说:“我觉得杨虎城这人有点‘粗'。他虽然赶时髦,可很多深层次的东西他搞不懂。他这人其实不坏,总想让别人觉得他特别爱国,特别愿意这样做…”

说起杨虎城的最后遭遇,尽管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,张学良谈起这事时依然感到遗憾:“杨虎城的死让我心里特别难受,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对他。我不确定这是蒋介石的决定,还是蒋经国的主意,又或者是毛人凤擅自做的决定,这些我都不知道。”

当年杨虎城准备去欧洲考察时,我就建议他别回国了,回来肯定没好事。你看我,要不是宋美龄出手相助,按照蒋介石的想法,我早就被枪决了。

西安事变顺利收场后,张学良和杨虎城预料到蒋介石肯定会秋后算账,他俩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办法来应对这个局面。

可到头来,他俩还是像飞蛾扑火一样落入了老蒋的圈套,结局实在令人唏嘘。有人分析说,这都是因为两人太过单纯,对老蒋的为人缺乏清醒认识。

事情真的是这样吗?实际上,不管是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,还是杨虎城在抗日战争开始后坚持回到国内,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。

如果非要指出他们有什么不对,那就是他们高估了蒋介石的品格,误以为他在民族存亡的关头也能放下私利,以大局为重。

2016年凤凰卫视推出的张学良回忆录专题节目

紧张刺激的两周 中国青年网 2021